“海丰,故汉邑也……其地滨海多霪,习尚椎质。”(嘉靖三十八年(年)《海丰县志·序》)“海丰为惠州属邑,封域之雄,生齿之庶,固甲于他邑。”(同上,《刻海丰县志叙》)海丰,取“南海物丰”之意,其邑物产富庶、民风淳朴,其民勤劳勠力、热情好客。闽粤一带多产茶,民多嗜茶,亦常以茶侍客,如潮汕之“工夫茶”。海丰百姓家常设茶盘茶具,以宴宾客,福佬人邀人到家做客辄曰“来厝食茶”。

(海丰妇女嗜咸茶。)

海丰民间盛行咸茶,此风由来已久,代代相传。清代茹敦如《越言释》所谓:“江广间有擂茶,是羌盐煎茶遗制,有存古意。”其言差可似之!清代同治十二年(年)《海丰县志续编·卷上·风俗》有载:“(海丰)妇女又嗜咸茶,茶少下盐,置瓦盆中,擂之千百杵,令成膏液,然后沃以沸水,下以炒麻。家常加此于早午饭后。若亲串至,又增多花生、炒米,浮满茶瓯。昔粤中之欸客,无槟榔必相嫌,今丰之?宾,少咸茶不成事矣!”文中所纪,遍及海丰咸茶之制、之宜、之用,与今相类。其法大致如下:加茶叶与盐,或加九层塔(罗勒)、刺三加(苦刺心)、薄荷等芳香植物之嫩叶,或咸橄榄(剔核),并置牙缽(圆形陶器,内壁有罗纹)中,加开水少许,以茶槌(木杵,其材多选用石榴、龙眼、油茶等笔直木条)擂匀,至膏液状,再冲入较多开水,即成茶汤。茶汤盛于茶碗,佐以炒芝麻、花生、炒米诸属,即可食用。冬时,邑人常将牙缽置于“草稳”(皿状稻草编织物)中,用作保温。夏时,邑人斟茶汤为饮,可以消暑解渴。邑人常于堂前屋后盆植九层塔、刺三加、薄荷诸属,以备时用,可赏可食。

(由来已久,代代相传。)

今者,海丰延乎古俗,咸茶之风尤盛,不减当年。除“家常加此于早午饭后”外——亦有以此充作午饭者,举凡婚娶、寿订、添丁、新居落成、外地远归、病愈出院、遇险脱难等,邑人无不招邀邻居亲友等到家食茶,相聚言欢,闲叙家常。邑人待客甚殷勤,一客常设两碗,一供食用,一备添置,以示礼敬。海丰咸茶甘香醇口,有茶叶之清香、青草之芳香,亦有炒米之脆、花生之酥、芝麻之香,常吃有健脾利胃之功。

(多么朴素的工具。)

清代海丰乡贤、道光二十三年(年)癸卯科举人黄汉宗(-年)《竹枝词》云:“海丰风俗尚咸茶,牙砵擂来响几家。厚薄人情何处见,看伊多少下油麻。”人情厚薄,油麻多少。此词浅白生动,颇具民歌风格,曲尽世俗情态,活脱脱一幅人情风俗画。一则海丰歌谣则反其意而用之:“海丰妇女兴咸茶,牙缽擂起闹喳喳。敬老爱幼着这睇,唔在炒米减与加。”(着这睇,从这里看出。减与加,多与少。)人情在处,不在炒米多寡。

另有海丰歌谣《食咸茶》曰:

一缚韭菜一缚葱,

送哿内边煮茶人。

茶膏放夦水放减,

食到茶底唝唝芳。

一缚韭菜一缚姜,

送哿内边煮茶娘。

茶膏放夦水放减,

食到茶底唝唝芳。

(见魏伟新编著《海丰歌谣全本评注》。一缚,一把。哿,给。内边,里边,或指厨房。茶膏,茶叶擂成的浆,冲作咸茶用。夦,多。减,少。唝唝芳,喷喷香。以上均为海丰方言。)欲令咸茶更浓更“芳”,诀窍正在“茶膏放夦水放减”。

再有海丰民谣曰:

恁乡咱嬷肥螺螺,

没有出工先食茶。

吃起茶来龙车水,

一下落田比脚腿……

(恁,你们的。咱嬷,即媳妇、妇女。肥螺螺,肥胖貌。出工,出门做工。龙车水,如龙吸水。一下落田,一旦到了田地。)乡下农妇食茶、务农之致,宛在眼前,生龙活虎,憨态可掬。此民谣诙谐生动,富于情趣,读之莞尔。

(孩子们也在学做擂茶,传承就是这样的。)

白字戏现代唱腔《擂茶小调》以海丰咸茶入曲,以乡音唱乡情,最是乡土本色,亲切可听。(此曲曾获广东省第五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金奖。)邑人后生林学帝作《阿嬷的擂咸茶》曲,一弹一唱,追忆阿嬷(祖母)生前招呼邻里食咸茶、疼惜孙辈往事种种,“擂咸茶耶!阿嬷已经不在咧,(孙辈)大了嫑唔记得阿嬷个话。”闻之令人潸然泪下!

邑人嗜好咸茶,妇女尤甚。海邑游子念兹在兹,别亲离乡之际,往往携带咸茶工具、佐料,聊将乡味慰籍乡愁。茶情萦怀,故乡不远。

作者:林坤城,哲学助理研究员,深圳市委讲师团《文化深圳》责任编辑。平日闲来最爱读书喝茶!

林坤城

香浓乡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cengtaa.com/zzshxcf/8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