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颜嘉朗读

华娟

?点击下方右侧按钮收听?

一切美好的东西就是好的,用不着去附加任何意义。

——阿尔志跋绥夫《萨宁》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热播,“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烹饪”被口口相传。笑闹之余细细一想,这其中的道理确是真真实实的。

我自小爱吃,大了些便开始学做。刚开始学时总以好看作为原则,在嫩黄的鸡蛋上缀几叶香菜,往奶白的骨汤里撒一把葱花。但这青翠的香料未必锦上添花,有时反而会坏了一盘好菜。

还记得那次做的是炒菌子,一朵一朵黑黢黢的。洗净后放进猪油里爆炒,香味随喷溅的油点迸发四散,倒点酱油调味提鲜,最后加水阖盖煨到软烂。纵使香味诱人,出锅时这一坨棕黑色的物体实在是难看。我不顾父母的极力劝阻,切了洗好的香菜就往里撒,活泼的绿一下子就带动了沉默的黑,在我看来,只有这样,这道菜才能算是十全十美。

满心欢喜地夹起菌子,鲜腴的味道似乎已经攀上味蕾,入口即化的美味促使多巴胺无限分泌,却在生腥的香菜味出现之时倏而远退。香菜独特的气味与菌子的鲜美似乎打着架,这可苦了我的嘴。我连忙吐出菌子,喝了好几口水才缓过来。夹起没有被香菜“污染”的菌子,仍然鲜美。仅是这一点小小的装饰,竟能使那美味变得难以入口,这样的貌美实属不可取。

做饭的时候不能以美为准,吃的时候也不应以貌取食,这一点在白粥档上就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竹筐里躺着的是鱼饭(注:鱼饭就是鱼,是用新鲜海鱼水煮而成),它们看起来朴实无华,眼凸嘴凸身子软,若是活鱼定不新鲜;小银鱼长着可怕的银色大眼似乎“死不瞑目”;卤猪肠颜色古怪、形状扭曲;炒薄壳(注:贝类海产品,是一种浅色的小蛤蜊)色状皆丑陋无比……但在老饕们眼中,这些却是顶级的风味。海捕的鱼刚一上岸就蒸熟,食材之鲜美本味被极完整地保留下来;只用盐腌制的小银鱼是白粥的最佳伴侣;酱色的卤猪肠劲道爽滑;足够新鲜的薄壳只需几叶九层塔和一勺沙茶,其貌丑与味美顷刻间便成反比。简单的烹饪后绽放出来的美味,不需要美貌与技法做累赘。这就是白粥档之本味。

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吃食之好坏往往并不是加工得好与劣、难与易,食材之中所蕴含的本味就已是世间至美,复杂的技法和浓重的调味有时会适得其反。正所谓中华美食之魂在潮汕,我想,潮菜之魂,便是这本味了。

关于作者及美食地域

作者杨颜嘉,成长地广东汕头,现居地广东汕头。

编辑

毕道格校审

李平马妍欣图片

网络

联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cengtaa.com/zzsjbxx/10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