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子,香了多少人的记忆
这是一种食用香料,被誉为“香草之王”,世界各地的吃货恐怕都对它不陌生。很多美食有少不了它的经典搭配,享用时,被那种缠绵独特的味道所拥抱的感觉,一定会让很多人难以忘怀。在客家人和潮汕人口中,它是“金不换”,中文名字叫“罗勒”。(光从这个俗名,就能感受到它在客家人和潮汕人心中的地位了吧。) 罗勒(luólè) 学名:OcimumbasilicumL. (唇形科罗勒属) 俗名:兰香、香草、九层塔、翳子草、金不换等 说起罗勒的其中一个俗名“九层塔”,据说有个故事:古代一个皇帝出巡时,因突然发生的洪水被困在一座早已荒废的九层塔上。由于没带东西吃,皇上只好采摘长在塔屋檐上的一种野草充饥。没想到,该野草的味道居然极佳。皇帝就命令随从带种子回宫来种植,并为了纪念那座塔,就为这野草取名为“九层塔”。但我觉得九层塔这个名字更可能来源于它的花的形态:五六个小花头聚成一圈为一层,层层叠叠如宝塔,九是一个概数,意指多。 据说这种芳香的草本最早栽培于印度及印尼等地,公元前年左右通过中东的贸易开始逐渐传入希腊、罗马、埃及等地区。在印度,它被栽种于神庙及自家房屋周围,供奉那些多如恒河砂砾的神祗,但今天看来好像颇有些祛除不受欢迎的小昆虫的功效。而在埃及,一些古墓里还发现罗勒叶编织的花环。 还有一些记载说,大约公元12世纪,罗勒开始栽培于法国南部,又逐步进入欧洲其它地区。如果一个女士在意大利想找一个人生伴侣,她会在窗前摆放一壶罗勒泡制的水作为暗示…。在罗马尼亚,如果一个男孩把一支罗勒给一个女孩,意味着他将很快与这位女孩订婚。在海地,罗勒还是伏都教的爱神尔兹莉的象征。 罗勒种子 而在世界另一头的墨西哥,罗勒却被放在夹克里以防止钱财或者爱情的丢失。在希腊,罗勒被当作是一种圣药,传说罗勒生长于耶稣复生后的墓地上,因此一些希腊正教教堂会在祭坛上准备用罗勒制备的圣水。罗勒的希腊字代表为皇室或国王,据称当时在宗教祭典上祝圣希腊国王的香油即为罗勒精油所制成,因而被称为“国王的香药草”。 卵圆形叶片对生,边缘全缘或有浅疏锯齿 嗯嗯,是的,罗勒还可以提取精油,用于医疗和安抚。但是作为与民众关系最为紧密的方面来说,罗勒风靡全球首先征服的是吃货们的味蕾。 喜欢吃意大利面的人,对意面的各种酱料大概也会比较熟悉。番茄酱汁说得上是国人最熟悉的意面酱汁。但是你知道吗?经典的意面酱汁还有两种:白酱和青酱。而青酱,就是以罗勒为底味,搭配蒜末、干酪和橄榄油制作而成。意面酱汁的种类非常之多,但归结起来,都是在番茄酱、白酱、青酱的基础上变化衍生而来的。罗勒,简直是青酱的灵魂。 上图来自网络,灵性草木拼制 罗勒不仅在意大利面中俘虏了美食客的芳心,在意大利菜系中,罗勒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披萨、沙拉、浓汤……似乎无罗勒不意菜。 罗勒是一个品种众多的大家族,不同的品种,香气或类似,或有比较明显的不同。意大利菜系中的罗勒,通常指的是甜罗勒,叶片比较大,在香气中有丝丝甜甜的味道,比较清爽温和。 上图来自网络 听说最地道的泰国菜,也是一定少不了罗勒叶的:牛肉米粉浇罗勒、罗勒叶牛肉炒饭、罗勒烧茄子,甚至咖喱菜中、沙拉中、汤中,都会用罗勒点缀调香,它的香气,在泰国菜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上图来自网络,灵性草木拼制 泰国菜中的罗勒,是一个栽培亚种,味道较之甜罗勒会更热烈些,带有丁香的感觉,茎是深紫红色的,一般就叫泰国罗勒。 上图来自网络 罗勒来到中国也有几百年的历史,有说最早是通过海路进入广东及福建等沿海城市的,也有说是随佛教通过西域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它在广东人的餐桌上也是独具神奇魅力的调料,广东人一般叫它“金不换”,比金子还要金贵,哈哈。 好吧,现在来上客家菜。 夏天夜晚的大排档,阵阵热风、三五好友、几听啤酒、一盘炒螺……小小石螺,吮吮吸吸,个中滋味全仗仰一匙娘酒糟、一撮金不换。焖狗爪豆、做蒜头蘸料、煮鱼头汤……金不换那种难以言喻的奇香,成就了这些菜色的风味。 上图来自网络,灵性草木拼制 而在潮汕地区,金不换和小辣椒一起,成为海鲜的最佳拍档,在每一个贝类档口,都能看到金不换和小辣椒那一红一绿的身影。潮汕人民在烹调海产品时,将金不换运用到极致,炒、焖、腌、煮、蒸,或调香或点缀,金不换在散发自身独特香气的同时,将主菜的性味越发烘托得淋漓尽致。 上图来自网络,灵性草木拼制 客家菜、潮菜中常见的金不换,看起来有点像台湾罗勒的品种,又有点像柠檬罗勒,也有资料说是热带罗勒。我也说不清究竟是罗勒当中的哪个品种,多数开白色花,栽培多年的成半灌木形态。 罗勒,这个世界香料之王,被称为金不换,可不单单是因为它独特的香气俘虏了人们的心,它的妙处还在于“药食同源”,来看看中华医书怎么说: 辛,温。 发汗解表,祛风利湿,散瘀止痛。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胃腹胀满,消化不良等 ——《全国中草药汇编》 疏风解表;化湿和中;行气活血;解毒消肿。 主感冒头痛;发热咳嗽;中暑;食积不化;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疼痛等 ——《中华本草》 医院的药膳中,是这样描述的: “金不换,味辛性微温,具有芳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的特性,能化湿醒脾,解暑化表。” 唇形花瓣,上唇四裂,下唇一瓣 花柱前端二浅裂 “金不换叶与紫苏叶、薄荷叶一起煮汤或炒饭,三者均有疏风解表的作用,特别适合秋初夏末贪凉引起外感鼻塞、流涕的人群,大众亦可保健食用。(鲜金不换叶的有效成分是挥发油,所以不宜烹饪太长时间,短暂爆香或煮1分钟左右即可。)” 前段时间,我试了用金不换和姜来炒饭:姜剁得细细的,用油小火慢慢炒啊,再下米饭,炒松以后敲个鸡蛋,每一粒米饭都裹上蛋黄,快炒好了,撒上盐,撒上同样切得碎碎的金不换。 没想到这样做出来的,是会让人惦记的味道,隔两天总想再吃一次。反正春夏之交,燥湿解暑是可以这样吃的——我找着这样的借口,就这样让金不换跟白米饭缠绵、氤氲,然后温健我的胃我的身。 药食同源——《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 灵性草木 人和植物,互相影响,互相塑造 和谐共生,是最好的相处之道 长按识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cengtaa.com/zzsxzjb/7257.html
- 上一篇文章: 效果超越冬虫夏草为什么偏是霍山石斛,九大
- 下一篇文章: 学会这8道酱蒸料理下班之后绝对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