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冰岛04地热供暖的温室大棚
年4月26日世界资源研究所组织的分布式清洁能源多能互补项目考察团在冰岛访问了距离首都雷克雅未克约90公里的Fridheimar农场,考察地热供暖的温室大棚,并品尝了温室生产的番茄汤。 园艺设施总约m2下玻璃,其中约m2用于栽培,M2苗圃账户,有平米左右是游客午餐的中庭。第一批大棚建于年,最新的建于年。 这里纬度大约64度,气候寒冷。大棚靠阳光和地热供暖全年可以生产各种西红柿。 这个大棚的西红柿平均每天产量约一吨。主要供应首都市场。 冰岛这样的温泉大棚里出产的西红柿、黄瓜产量大约满足国内70%的消费。 这是农场旁边的地热供电站。农场用地热水供应,给温室提供热量。进水温度大约摄氐95度。全年热水用量约10万吨。玻璃板只有4毫米厚,为了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 各种管道,精确地控制流量和温度,以智能调控大棚里每个区域的温室。 大量热表。 所有温室都有全年栽培照明。 每个温室都配备了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和照明的气候控制计算机系统。计算机连接肥料混合器,根据编程系统对作物进行灌溉。在屋顶安装的气象观测装可提供风速、风向、温度和光照的数据。 当太阳出来,自然光达到一定程度,灯会自动关闭或适度调节。 所有的系统都连接到一个连接到Internet的计算机主机,农场管理人员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互联网监控和调整大棚的智能管理系统。 小盒子是育苗时用的营养基。直接放到大的营养基上,细的管理是输送营养液的。 这人站在高高的工作台上间苗。 右侧即是工作台,工作台上高低可调。 这是工作导轨和拉西红柿的小车 这张照片里能看到透明的顶棚,灯光、热水管道、营养液滴管,和尚未成熟的西红柿。 这张是有关电力控制系统的照片 养了盒大黄峰,用于授粉。数量少,产不了蜂蜜。 大黄峰正在授粉。 这是育苗室,里面是盆装的罗勒。 二氧化碳储藏装置。地热井伴生二氧化碳,纯度很高,收集起来,供应大棚,以促进植物生长。 二氧化碳罐的参数牌。好象注明储藏温度是-度。 这个大棚也是个餐厅,代表性的餐是西红柿汤配面包的自助餐。 就餐环境很好。在冬季,大家来这里就餐也是个社交活动。 西红柿汤和罗勒叶。用剪刀或直接用手把罗勒叶摘下放到汤里。 小型的盆栽罗勒就放在餐桌上,可直接摘食。 罗勒,又称九层塔,也叫鱼香菜。混在蒜、番茄中味道独特,增加口感。清油可用于香水或香皂中增加特别香味。叶可驱赶蚊虫、肠寄生虫等作用。可作菜肴调味,能辟腥气。 自助餐的面包,品种繁多,可口。 该农场出售的各种食品,西红柿酱,等等。 大棚里的小型盆栽。 该农场也是个科普基地,即是农业科普,也是地热科普。许多人在听讲解员讲解 这个农场是个家族企业,农场主是毕业于农学院的克努特,妻子也在这家农场。 这里也是个地热科普基地。上图是冰岛的地热资源分布图。 年冰岛的大棚面积达到20万平米,到年减少为18.5万平米。生产商则从年就开始下降。生产率大幅提高是一个重要原因。 从年到年,黄瓜、西红柿和辣椒的生产率翻了一番,甚至更多。 冰岛的黄瓜自给率达到90%以上,西芹约80%,西红柿超过70%,莴苣约35%,辣椒约13%,草莓约4%。据了解,冰岛还出口香蕉。 冰岛最早的地热温室大棚建于年,图中是年代建的大棚。 年代的大棚。 冰岛北部在年最早建大棚,冒气的是地热。 冰岛最大的育苗大棚。年,冰岛大棚的产品53%是蔬菜,24%是花卉和盆栽,23%是园林植物。 这是种黄瓜的大棚,生产冰岛40%的黄瓜。 温室大棚的开创者之一,照片摄取年代。 年开始种香蕉。 年开始采用全时生长灯光系统。 年开始引入蜜峰给西红柿授粉。 早期的大棚 早期的大棚和地热供应。 简评: 1、冰岛用地热给大棚供暖,用清洁电力给大棚供电,采用智能系统对热、光、水、营养进行调控,这种现代化的绿色农业模式值得中国借鉴。 2、中国北方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有大量的农业大棚,部分大棚目前还采用燃煤供暖,成为雾霾的不可忽视的污染源,我国需要尽快着手解决温室大棚的清洁供暖问题。 3、在有地热资源的地区可以用地热对大棚供暖,还可以把光伏整合进来,特别是把部分光用于发电,部分光用于作物生长,这领域会有很多技术创新将会发生。 4、农业大棚的用能问题和用水问题,可以与附近村庄的清洁供暖,电力转型等协同考虑,把太阳能热水、生物质供热、分布式光伏、冷库等协同规划建设,将逐步推进农业能源清洁化,农业能源现代化,推进农村能源革命,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fumu.com/zzsylzy/1184.html
- 上一篇文章: 阳台要是美绿动人成这样,谁还愿意出门
- 下一篇文章: 小包总靠什么追到安迪是发光的肌肉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