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潮汕人,多不知道薄壳米为何物。

薄壳米,不是米,正如鸡头米不是米、鱼饭不是饭,而是薄壳的肉。

薄壳又是什么?

薄壳,是一种壳极薄、味极鲜、青绿色的小贝类海鲜。生长繁殖在福建南部到广东一带浅海水流湍急的海湾,其中以澄海附近海域的味道最佳。

(薄壳米)

《澄海县志》这样记载着:“薄壳,聚房生海泥中,百十相黏,形似凤眼,壳青色而薄,一名凤眼蚬,夏月出佳,至秋味渐瘠。邑亦有薄壳场,其业与蚶场类。”

(薄壳)

因为品种独特,有时会跟外地人介绍其为“海瓜子”,听起来生动形象,却不准确。你若沿着漫长的海岸线从南到北吃过去,很多地方的小海鲜里都有“海瓜子”,却都是不一样的品种,其更像是包括小蛤蜊、小黄暄等许多微小贝壳类的统称。

薄壳是我们平常人家的海鲜,夏天的餐桌上常有它的身影。

(带着泥土的薄壳串)

说到薄壳,不得不提一下金不换,绝对的灵魂伴侣。

潮汕人炒薄壳,绝对少不了金不换。很多人家里阳台上,可以没有奇花异草,却常要种一盆金不换,炒薄壳、石螺、花蛤都绝佳。

(金不换是薄壳的灵魂伴侣)

金不换,也叫九层塔,其实就是文艺范的小资们嘴里常说的“罗勒”。尤其是意大利菜的海鲜、法国菜的肉类,都常见这种散发强烈的茴香气味的香草。

当然各地的品种略有不同,潮汕地区的“金不换”味道更为清香、没西餐里的那么刺鼻,吃起来也毫不青涩,极佳。

(炒薄壳)

浩瀚大海中,薄壳这种毫不起眼,甚至可谓深藏不露的小贝壳,竟能被发现,而且体型微小,就像嗑瓜子一样,多大一盘都吃不饱,却如此受欢迎,在潮汕美食江湖里占据一席之地,也是很奇妙的事情。

我觉得,除了其本身味美,更要归功于澄海人民,他们发明“薄壳米”的做法,让薄壳走得更远。

澄海的盐鸿,北倚莲花山,东临南海。水质极好,有利于贝壳类及鱼虾生长,北宋开始就有人砌灶煮盐而称盐灶乡。

(采薄壳的船)

以前采薄壳的人,清晨昏暗中出海,赤身潜到海底,屏住呼吸收割,身上常被螺和壳刺破皮肉,那份辛劳可想而知,也不知道现在是否已经穿着潜水服和戴着氧气瓶下水。

以前交通不便又没有保鲜技术,村民只能用肩挑叫卖鲜薄壳,销售余货只能倒掉造成浪费。勤劳质朴、心灵手巧的乡民,便想出脱壳煮肉做成薄壳米外销的办法,流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煮薄壳米)

“打米”是做薄壳米最难把握的环节。就是把挑选出来的薄壳放入直径一米五的大锅中,用水煮开,使得薄壳的壳跟肉得以分离,迅速地把肉捞出来。这道工序难在对时间和火候的把握,太久,薄壳肉就老了,鲜甜味道流失,失去最佳口感,而时间太短则熟度不够,没法将壳与肉分离,所以说,好品质的薄壳米全靠澄海老师傅。

新鲜出炉的薄壳米,便被装成一篓一篓送往市场、甚至运往各地潮菜馆子,与“鱼饭”一起,成为潮菜里难以被山寨的经典菜品。

薄壳米直接炒着吃配白粥是经典,也可搭配各种素菜,做成丝瓜煲、芋头煲、薄壳烙,煮尖米丸或粿条汤也是我喜欢的,甚至用来炒饭、做成凉菜。

不过,众多吃法里,我印象最深、也是最认同的吃法:刚刚出炉的薄壳米,像米饭那样装一碗,撒上一点白糖,直接端着碗扒,那种吃饭的感觉,才真是名副其实的“薄壳米”!只不过,这吃法对食材的要求有点高,非得亲自到盐鸿镇里才能吃上。

心动了没有?现在正是吃薄壳的最佳季节,赶紧走起来吧!

.6.2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cengtaa.com/zzslhjb/12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