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生荆芥去东京,吃一盘荆芥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荆芥:去东京,吃一盘荆芥 荆芥二字,应该分开看。 荆,说明属性,芥,说明味道。 在河南,荆芥是大义之物,整个夏天,靠它支撑汤面的味道。西红柿先行,汤面的色有了,似乎还缺点味道,一把荆芥叶,味就全了。 日午,该回家做饭了。 母亲,拐进菜园里,掐一把荆芥的嫩叶,摘几个西红柿,就回家了。 天太热,人有些浮躁,需要凉菜让心凉下来。蒜泥黄瓜,算一个,凉拌豆角,算一个。但是蒜泥黄瓜,一定要覆盖一层荆芥才有味道,这是老家特有的吃法。 出了河南,蒜泥黄瓜,只有黄瓜,再无它物,显得很孤单。故乡人,读懂了草木的孤独,用一些荆芥叶,盖之。 从我记事起,爷爷就嗜好荆芥。入夏,爷爷一手摇着蒲扇,一手用筷子,夹一些荆芥,送入嘴里。吃高兴了,便唱起《倒霉大叔的婚事》,那个美,似乎已经到了心里。 这菜,为何如此受家乡人的偏爱,“荆芥”一词,到底源自于何处? 宋代的《本草图经》:辛香可啖,人取作生菜。明代的王圻《三才图会》:生汉川泽,今处处有,初生生菜可啖,人取作生菜。 似乎从一些古书里,能找到荆芥的影子,但是言之不深,一语带过,远没有故乡人对荆芥的执着。 夏季太热,性子有些烦躁。 一把荆芥,让人清醒,或许有着独特气味的菜,总能让人怀念,譬如:香椿、大蒜。它们,定能在人心处,用辛辣或异香,一点点赶走烦躁。 这荆芥,虽说药食两用,但是做药的时候多些,或许这样说,它是一味良药。我翻来中医的医书,长长一串药方,让我有些吃惊。 盛夏,太热。一头,扎进河水里,见风便头疼了。“八月后,取荆芥穗做枕,及铺床下,立春自去之”。这方法,一直用着,祖母的枕头,就是荆芥籽的,用了好些年。 如果牙疼的厉害,便可劲地咬牙,牙上火,很是难受,母亲便找一些荆芥根和葱根,点火,煎水,服下。一两日,就好了。 说实话,我挺喜欢中药的,都是草木,我觉得万物之内,和人绝配的,只有草木,它有一颗素心。 草木的淡,能治人的欲。 对于中药,必不能乱吃,否则有一定的危险因素。蔡绦的《钱围山丛话》里说,黄颡鱼和荆芥不可共食,否则立死。人嗜好荆芥,倒有些后怕了。 在故乡,好在没有因为荆芥死去者,所以它声名甚好,有时看到药膳里,还有荆芥粥,便觉新奇,这东西,这么辛辣,熬粥能好喝吗? 这些年,一直也没敢尝试。 读冯杰的文字,看见描写荆芥的地方,感觉有趣。他说,种荆芥时,不可抛的太高,防止荆芥跌死。乡下人,一直对这话,深信不疑,给荆芥赋予人的色彩,看起来,在乡下,荆芥也有浪漫情怀。 籽入土,一场雨,荆芥,就破土而出了。它,在土地上,安静地长着。 小时候,一个人,听父亲说书,说到《西游记》三十六回: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我顿时兴奋了,这乡下之物,也入了古书。 在乡下,夏季最有世俗相。 女人的大腿,男人的光膀子,都是夏季的不雅。只有荆芥和一些蔬菜,是安静的,它们不说话,在内心里嘲笑它们俗不可耐。 二大娘,很小气。她家的菜园里,荆芥繁茂,一家人定然是吃不完,许多人顺手去他家菜园里,掐一把下锅。二大娘就去骂街了,那阴阳顿挫的声腔,在乡村里流动着,像一阵风。 此后,二大娘便落了个“老鳖一”的诨号,如果不在河南的语系之内,定然不懂这句话的奥妙。 形容一个人的小气,再也没有这三个字,来得生动了。 故乡,位于开封。 这是什么地方,北宋国都啊。提起北宋,便觉得一朝的叫卖声,很繁华。当时的开封,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想要去逛一逛,读读宋词。 在那时,荆芥不叫荆芥,叫京芥。以京为名,说明一个地方的自大来。只是后来,它沦落了,犹如一个贵族,成了百姓,心里一下子接受不了。 我想,荆芥的心境,一定和人心一样,有些苍凉了。以前,来东京,不吃一盘荆芥,等于没来东京。 或许,苏轼吃过,柳永吃过,王安石吃过,只是已经不可考证。它,被人举过头顶,让人崇拜。 只是,破落后,再也没人记起它。只留下“吃大盘荆芥”的荣光,还在炫耀着一个人,见过世面。 东京消散了,留下开封。 开封,和东京相差甚远,一个是帝都,满身紫气;一个是贫穷的城市,一身桑麻,躲在宋词里。 最近,读周作人,感受到一些深意,一个人,活着活着,就活明白了。或许,早年的错,也淡然了,用一颗平和的心态,去看一切。 人,对他侧目,也不在意了。 他,不再难受,半是儒家半释家,光头更不著袈裟,这人,活到了一定境界,便会躲进佛家的被窝里。 我想,周作人没见过荆芥,如果见了,定然一见如故。他和荆芥,似乎都有一种内在的苍凉,出了河南,荆芥便如草木,无人问津。周作人,在当时,名也轻了,也无人高看了。 作为中药的荆芥,还在活着。作为食材的荆芥,也没了大盘子荆芥的贵气,它只在小范围内,活着。 一个人,回乡,遇见荆芥,便想起了太多的回忆。 回故乡,定吃一盘荆芥。 我时常这么想。 ?作者:曹文生,生于河南杞县,现居陕西洛川,作品散见《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作品》《岁月》《奔流》《山西文学》等。 平台编委会成员 李湛全支海民黄玉良成 路马建平杨同轩 桂千富屈丽娜贺发财屈红生曹文生樊登峰 编 辑:王海峰贾淑娟李婷王丽 本周编辑:贾淑娟 洛川作协支持作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cengtaa.com/zzslhjb/7981.html
- 上一篇文章: 台州人,鱼不是你想吃就能吃的
- 下一篇文章: 鱼不是你想吃就能吃这8种上海人爱吃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