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回顾

7月31日至8月4日,在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瑛慧老师,指导老师张鹏程老师的带领下,古厦今识实践队对西安、兰州的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加深了同学们对于土木及建筑知识的了解,坚定青年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心。

8月5日、6日,古厦今识实践队前往敦煌。对敦煌古城、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学习,进一步学习古建筑与土木结构方面的知识,沿途领略丝绸之路的繁华与历史沿革,感受古代匠人们精湛的建造技艺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莫高窟:艺术的天堂,建筑的宝库

8月6日,我们抵达敦煌莫高窟,参观了莫高窟九层塔、各洞窟壁画、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与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

走进莫高窟窟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一座威严高耸的红色楼阁。它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在石窟群中显得格外耀眼,这便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一一九层楼(高约45米)。九层楼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

.8.6莫高窟九层塔

在参观各洞窟时,我们了解到敦煌石窟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为中心柱窟、殿堂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廪窟、影窟和瘗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在多个洞窟外存有较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质结构窟檐,是不可多得的木结构古建筑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从建筑结构看,通过对洞窟形制的大胆探索和创造以及对砂砾岩层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的经验把握,在有局限性的石质岩体中创造了一座座殿堂式的传统建筑圣殿,演绎出中国木构建筑的艺术空间,尤其是后期对殿堂式屋顶曲线和翼角的处理,更是匠师们在千年历史长河中智慧的凝结与倾注。

从建筑学的角度看,从最初对中西不同建筑元素的照搬和“挪用”,到逐渐把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由“形”到“意”糅合并融入到佛教石窟建筑中,并最终以成熟的殿堂式洞窟形制实现了佛教石窟建筑的“中国化”,从石窟建筑的实体和空间的抽象性上体现出对建筑“意”的理解和把握。

参观莫高窟的洞窟形制以及壁画、雕塑后,队员们获益匪浅,感叹中国古代匠人们精湛的建造技艺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莫高窟不愧是艺术的天堂,建筑的宝库,此行意义非凡。

鸣沙山月牙泉:大自然划下的最美弧线

.8.5队员于鸣沙山月牙泉合影

8月5日下午,我们抵达鸣沙山月牙泉。月牙泉南北长近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年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在月牙泉的月弯里,矗立着一处仿唐建筑群,有楼阁、廊道和亭台,这就是月牙泉庙宇群。庙宇群结构呈“山”字形,称为“鸣月阁”,整座建筑,雄伟壮观,古色古香。厅台楼阁,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别具特色。

鸣月阁的核心建筑是一座外观为八角形的四层仿唐木塔,层层有回廊,翘檐斗拱,青瓦覆盖,内楼梯可通达第四层,多位名家题刻匾额。据说此阁自古有之,几遭兵火,现存为民国时重建。

建筑设计采用对称的布局,使用回廊环绕、楼阁层出的手法,再现人间仙境。在建筑群体中轴线上布置了三层的月泉阁和两层的听雷轩,整个建筑群由三个相互渗透的空间组成。建筑结构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梁架与木构装修构件巧妙结合。

步入鸣月阁,我们观察其形制与结构,进一步加深对于结构方面的理解与认识,感受古建之美。

小贴士

Q1:月牙泉不会干涸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一: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月牙泉同时也靠着地下水系的不断补给,才能保持泉水不断上涌形成一个水循环。

原因二: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东北是进风口,当风带着黄沙吹过来时,风力就会把黄沙全部吹到另一边,月牙泉不容易被淹没。

Q2:月牙泉建筑群有何作用?

月牙泉建筑群既是风景旅游建筑又是生态环境建筑,整体工程建成后,建筑物南墙与南山山体落沙脚保持的一定距离,形成了利于聚风的通道,起到了人为增大气流上升的作用,促进了下滑沙体向山顶运行。目前南山坡脚又明显回长,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该建筑群在设计中正确处理了建筑和自然景观的关系,力求体现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原则。做到建筑与月牙泉共生,建筑与鸣沙山形成对比,以增强沙泉共存的自然景观特征。

.8.5鸣沙山月牙泉

新闻热点——习近平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来到敦煌莫高窟

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行程多公里来到敦煌莫高窟,就是为了实地考察文物保护和研究等情况。

在敦煌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察看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

.8.6敦煌莫高窟

从敦煌壁画上“丝绸之路”的佳话到如今“一带一路”的建设,交流融合是不变的主题。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8.6队员于莫高窟前合影

队伍感言

张鹏程老师

月牙泉水是地下水在整块不透水基岩上的盆状积聚,是茫茫黄沙翰海中的一渊沉碧,形如上弦月牙,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自然奇观。大小与厦大上弦场相近,而上弦场又是万倾碧波边缘一弯白石黄沙广场,色调相对,形状巧合,对厦大学子而言又特生妙趣。

陈龙

我们于8月5号抵达敦煌开始新的行程。当第一眼看到鸣沙山月牙泉,我立刻明白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它是茫茫大漠中的一处奇观,是沙漠中的一抹绿茵。

在月牙泉的月牙弯里,矗立着一处仿唐庙宇建筑群,有楼阁、廊道和亭台,称为“鸣月阁”。整座建筑,雄伟壮丽,古色古香;厅台楼阁,错落有致,别具特色。鸣月阁的核心建筑是一座八角形的四层木塔,层层有回廊,翘檐斗拱,青瓦覆盖。此阁自古有之,多次遭受兵火,在民国时期重建。月牙泉实在是炎日酷暑中纳凉的一处好地方。

我们结合专业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活动,在寻访、考察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在生动、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到一些在书本上感悟不到的知识。

郝佳雪

敦煌是我们的最后一站。主要想说的是莫高窟窟顶的建筑形制。我们看到的莫高窟的窟顶主要有覆顶式形窟,圆券形窟顶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覆斗型顶,它因窟顶形如倒扣的斗而得名,有四个斜面,中间一个方形,这样的洞窟形制有利于延伸洞窟的空间使人们不感到压抑,同时可以把窟顶从上到下的压力分散到四个墙面上,莫高窟也因此千年不倒。敦煌让我感受到了古建筑的魅力,也让我为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虔诚的信仰所叹服。

童永真

本次古厦今识实践有幸一睹始建于十六国前秦时期,具有一千两百多年的营造历史的莫高窟。最具视觉震撼效果的当属九层楼内的弥勒大佛,依山而建,高耸飞檐。自唐朝建设伊始,至今历经一千多个春秋,仍然高耸挺拔。如此巨型的佛像体现出唐代营造工艺之优良,采用石胎泥塑制成,一千多年前的丰盈圆润之态仍然清晰可见。为我们再现了唐代审美、着装,是现代人回溯唐朝文化的重要指南。石窟具有多种建筑类型,诸如覆斗顶石窟、中心柱石窟、殿堂窟等不胜枚举,皆屹立百千年而不毁,足见结构之合理、技术之优良。同时,保护窟内壁画、文物等免受风雨,传承至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次在莫高窟开放眼界,增长见识,千年古物传承至今实属不易,而今天的我们有幸见到也必须将其保护、传承下去,使得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和我们一样见证我们民族文化、民族文物的传承。

张崟

我们不远千里,来到了实践的最后一站,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敦煌。

敦煌古城将一千多年前的边塞风貌完整的展现在我们眼前,每一条街道、建筑都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点,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鸣沙山月牙泉庙宇群,建于清乾隆年间,历经二百多年,结构呈“山”字形,亭台楼阁、官厅庑廊、邻水而设、别有天地;莫高窟九层楼攒尖高耸,檐牙错落,洞窟形制多样,听专业人员讲解后,我们主要了解到了覆斗顶型窟,平面方形,正壁开龛。空间开敞宽豁,光线充足,适于聚集佛徒讲经和礼拜活动.窟顶中心方形深凹藻井,四面呈斜坡状,形如倒斗。

丝绸之路今再走,我们沿着这条最早最重要的东西方文明交流通道,一路学习古建筑知识,一路感叹中国文化底蕴之深厚。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提高创新能力,发挥专业优势,以实际行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王浩宇

张崟

排版

张崟

欢迎







































北京中科白疯癫医院
夏季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fumu.com/zzsylzy/5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