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治疗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604573.html

寻氏肌蛤

寻氏肌蛤(Musculussenhousei):亦称海瓜子或薄壳,是一种浅色的小蛤蜊,大小形状如南瓜子而得名海瓜子。因壳薄故名薄壳。

是薄壳是乌鲶也是海瓜子

每一处海域中,都有着属于当地的独特惊喜——大海的馈赠,美味的小海鲜。

我国地大物博,海岸线长,各地方言众多,叫“海瓜子”的小海鲜还真不少。

在青岛,“海瓜子”是指纵肋织纹螺(Nassariusvariciferus),在大连,这种织纹螺又叫“海撒子”;在江浙沪一带,“海瓜子”又指彩虹明樱蛤(Iridonairidescens)、光滑抱蛤(Potamocorbulalaevis);而在福建广东一带,“海瓜子”又成了寻氏肌蛤(Musculussenhousei)。

寻氏肌蛤也叫凸壳肌蛤,属贻贝目贻贝科,是一种浅色的小蛤蜊,贝壳小,略呈三角形,壳长17-24毫米,壳薄而透明。雌蛤的肉为红色,雄蛤的肉为白色。此种“海瓜子”虽然小,但美味却丝毫不逊色,福建厦门和广东潮汕等地对其尤为钟爱。

寻氏肌蛤在潮汕地区被称为“薄壳(bóké)”,澄海盐鸿地区还专门举办薄壳宴旅游节。而到了福建宁德蕉城,寻氏肌蛤又摇身变为“乌鲶”,这里还流行“割乌鲶”的习俗。

小小的海瓜子,深藏着不同的赶海文化。

进了非遗的“薄壳”

薄壳,是潮汕特有的海贝类产品,每年七八月份是最佳的品尝季节。汕头市澄海区的盐鸿镇是远近闻名的“薄壳米”之乡,有着上百年的加工制作传统。

多年前的《澄海县志》中就已经对薄壳进行了形色味俱全的记载:“薄壳,聚房生海泥中,百十相黏,形似凤眼,壳青色而薄,一名凤眼蚬,夏月出佳,至秋味渐瘠”。

夏季8、9月份,此时的薄壳个大味足,是品尝的最佳季节,一旦秋风来了,薄壳的味道便寡淡,这时候的薄壳就只能拿来喂鱼虾鸡鸭了。

每年,澄海盐鸿专门举办薄壳宴旅游节,在薄壳节的活动现场,游客既可以在美食园观摩薄壳米传统工艺生产流程,或动手制作薄壳米粽球、薄壳米粿、薄壳米烙等特色菜肴,直观感受盐鸿薄壳美食的独特魅力。

年,“盐鸿薄壳米制作技艺”被列入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林群壮先生被列入“非遗传承人”。

据介绍,“薄壳米”的制作过程较为繁杂,需经过“脱丁”、“浸漂”、“打米”、“捞米”、“捞壳”、“装篓”等多道工序,其中,“打米”环节至关重要。传统的炉灶上,摆放着一口直径约1.2米的大鼎,鼎里水花翻滚、热气腾腾,师傅用一支半人高的竹耙,不停在沸水中搅动,5分钟后,用网兜将分离出来的薄壳肉捞起,去掉水分与杂质,最后装篓,新鲜的薄壳米就呈现在大家眼前。要保持薄壳的肉质鲜美,关键在于火候的把握。

薄壳米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林群壮说:“形成‘阴阳火’是‘打薄壳米’必备的技艺中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水)一边是烧开的,一边没烧开,如果按照常规的灶,(水)是在中间烧开的,壳和肉会一起煮熟,就壳和肉一起捞上来,随着‘阳火’一边滚动,薄壳肉就会漂移到对面‘阴火’的那边去,这样捞起来就是‘薄壳米’了。”

宁德人“割乌鲶”

除了广东盐鸿,福建宁德辖区内拥有“山海旅游城”之称的蕉城也是寻氏肌蛤的根据地。在这里,人们更习惯叫它“乌鲶”。

蕉城很多沿海村庄的海滩都有乌鲶,特别是漳湾镇南埕村一带乌鲶埕最多。小场村部分滩涂也有生长乌鲶,割乌鲶在旧时也成为当地的一项不菲的经济收入。

割乌鲶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工具,首先有一艘割乌鲶的橇,橇长大约有3米多,宽70多公分,由整块木板制成。

割乌鲶还要拥有一对割鲶箩,割鲶箩一大一小,小的叫头箩,大的叫母箩,由竹篾制成,呈南瓜状,方底。母箩约1.4米﹑头箩约1.2米,高0.85米,两箩约60斤。

为了节省空间,平常头箩装在母箩里面。割鲶箩由专业师傅制作,采用的竹子选用硬度较好的翠竹,把整条竹子对半破开,用竹铲铲去竹节,再破成若干大小的竹片,除了一些用来做箩干,其他再破成1厘米左右去竹囊的小支条。编织鲶箩时,小支条就顺着箩干编织。

割鲶还离不开鲶刀,鲶刀由钢条制作,长约60公分,宽约3公分,两头有手柄,作业时,双手抓住手柄工作。

临近退潮时,每人带着橇、大小鲶箩、鲶刀、干粮驾船出发,船开到自己村的海埕时,刚好退潮,滩涂露出坪面,乌鲶喜欢群生在海泥相对硬一点的滩涂上。

割乌鲶是一项技术活,要掌握深浅,才能做到恰好割出乌鲶,又不会带出太多没用的淤泥。有经验的人,弯着腰站在海泥中,双手拿着鲶刀,伸直手臂,从鲶根底部像割年糕一样向身体方向拉回,割成一块后,再堆到一边。

如此反复,一直劳作到回潮时,开始把大小鲶箩放在橇上,把橇推到一堆堆割好的乌鲶边,装到鲶箩里,再推到有水的地方开始清洗,清洗完后,大家合力抬上船,待水涨船高时,驾船回家。曾经,人们把割回的乌鲶除了养鱼外,基本拿去做筛。改革开放后,大面积围塘养殖对虾,乌鲶也成了对虾的饲料,割回的乌鲶直接卖给对虾养殖户。

做筛,即把乌鲶去壳,脱粒为乌鲶肉。这个过程跟做薄壳米的过程有几分相似。

人们把割回乌鲶,先放置在码头边让海水浸泡一段时间后,便开始做筛的第一道工序——涡鲶。

所谓涡鲶也叫脱丁,要选择一根带有许多节点的韧性枝条。傍晚时分,站在水中开始涡鲶,一边手扶着小枝条,另一边手顺时针旋转几圈,乌鲶的根须被旋绑在枝条上,提起来,把绑在枝条上的乌鲶脱落为一粒粒,放置在干净的箩筐中,如此操作,直到涡完为止。

涡好的乌鲶挑回家,稍事休息后便要开始第二道工序焯鲶。焯鲶最关键的一项技术便是火候。

火候不够,焯出的乌鲶做不到壳肉分离,也就筛不出鲶肉米。火候太猛,焯得过熟的乌鲶肉,筛鲶时又遇到外力作用,便会变得稀烂,整个工作也就失败了。

焯鲶时最好的火候是,猛火焯到水滚几分钟,即可把焯好的乌鲶用灶篱装在鲶筛里,双手握住鲶筛上下抖动,筛孔小于鲶壳,刚好过让鲶肉从筛孔中掉在篇篓中。

而筛出的鲶壳也不会浪费,留在鲶筛里倒到一边,还可以拿去做肥料。但此时筛在篇篓中的鲶肉中仍会带有大量的碎壳,如何把碎壳和鲶肉分离,还要经过两道工序。

先找一个矮缸放入一定的水,再用井筛装上带大量碎壳的鲶肉,井筛的筛孔大概过鲶肉大小,装好后在水中抖洗,鲶肉在水的作用下掉入水中,让鲶肉和碎壳实现再次分离。

这还不算完,掉入水的鲶肉还带有更细小的碎壳,这时就要用到另一种器具——鲶轮,把鲶肉从水里轮出来。

鲶轮一般都选用竹条编织,外形和畚箕差不多但要比畚箕小很多,大约两手掌大小。

轮之前先用手逆时针搅拌下缸里的水和鲶肉,让鲶肉半漂浮在水中,此时瞅准时机,拿出杀手锏--鲶轮,在水中顺时针转动,便能刚刚好把干净的鲶肉轮入鲶轮中。而这所有操作,都要赶在天蒙蒙亮时完成,再挑上新鲜的鲶肉和焯鲶的汤到市场叫卖。

辣椒炒海瓜子恋爱的味道

在汕头盐鸿,人们已不满足于过去的传统吃法,创新薄壳吃法的“薄壳宴”诞生了。“薄壳鸡”、“芋头薄壳米”、“薄壳米粿”、“薄壳米爽”、“薄壳米煲”等等,慢慢走上人们的餐桌。

而在广州人心目中薄壳的最佳搭配要属“金不换”。所谓“金不换”就是罗勒,也叫“九层塔”,一种带有特别浓郁、令人无法忘却香味的香料。这种香草与薄壳的香味天然融合,俨然已经成为薄壳的一部分。

虽说吃法已被开发众多,但薄壳米的最好搭档是小葱或嫩韭菜。

电影《人鱼传说》则把辣椒炒海瓜子带火了,有人因为这部电影才知道海瓜子,有人因为这部电影喜欢上辣椒炒海瓜子,而辣椒炒海瓜子也因此成为了定情美食。

海瓜子不仅味道鲜美,还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钙等多种营养成份,具有调节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平咳喘等功能,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大众化海产品。

海瓜子在3月和8月这二个月为最佳食用季节,此时的海瓜子头大脂厚、体黄,味道鲜美。

著名美食家蔡澜先生曾这么评价海瓜子:“享受这道菜,是碗底剩下的汤汁,没有其它海产比它更鲜甜的了。”

参考资料:

《这三种小海鲜,都叫“海瓜子”》

《寻氏肌蛤:是薄壳是乌鲶,更是生活的乐趣》

《寻氏肌蛤,进过非遗被刀割过,还和自己传过“绯闻”》

《寻氏肌蛤,薄壳一出味儿就来了》

海洋生物真奇妙

☆文蛤:秋天里的“天下第一鲜”好吃好玩还寓意百年好合

☆大西洋鲑:来自深海的馈赠一路打怪升级成为鱼生界炙手可热的超级网红

☆中华乌塘鳢:味美引玉皇大帝点赞滋补佳品备受青睐

☆军曹鱼:从深海游进网箱食量大得吓人味道美得惊人

☆南美白对虾:年,它来了!来势汹汹占领餐桌成为对虾界的“白富美”

☆大闸蟹:秋风起,蟹脚痒你们大快朵颐我却心向大海

☆尖吻鲈:可咸可淡可雌可雄曾经“高不可攀”如今成“餐桌常客”

鲸骑士

“一起开启海洋生物之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cengtaa.com/zzsxzjb/12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