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0/5474680.html

  一个大众化的菜市场是通向当地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在异国他乡的菜市场里,作为一个外国人且有足够兴趣的话,应不难发现隐喻其中的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及文明互鉴的各种细节与理念。可以说,在异国他乡学会了随乡入俗买菜做饭,也就懂得了一些基本的外交理念。

  在尼日利亚,中国人到阿布贾的乌塞等传统菜市场去买菜,远远就会有菜贩用不太容易听明白的普通话冲他喊“大白菜”、“菜花”、“西瓜”、“木瓜”等等。这些蔬果都是中国人常买的品种,于是菜贩在长年累月的讨价还价中就学会了它们的中文叫法。

  菜贩能用中文吆喝“大白菜”,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尼两国人员的频繁往来。而当我们细看那些尼日利亚人常吃的传统蔬菜和饮食习惯的时候,也可从中管窥到两国交流往来的现状、过去与未来。

  徜徉在乌塞市场,除了上面提到那些常见的“中国品种”外,有很多东西是中国人少见或叫不出名字的,尤其是蔬菜。上图是菜市场里一个典型的蔬菜档口。摆出来卖的各种绿叶子就是普通尼日利亚人常吃的传统蔬菜。饮食习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要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去看看他们在吃什么应该是一个好的思维角度,这也是增进相互理解的基础。理解从了解开始,要增进中尼交流,还真是要好好地认一认这些绿叶子。

  首先说说这种开粉色小花的嫩绿色蔬菜,尼日利亚人管它们叫“水叶子(waterleaf)”,名字来由大概是因为这种叶子水分含水量很足吧。网上查了一下,原来这种植物在中国也是一种蔬菜,它也有个“中国名字”叫“土人参”。因为中国人觉得它的根茎像人参,可以切丝炒着吃。

  同一种植物,中尼人民都把它当蔬菜,尼日利亚人觉得它的叶子好,而中国人则觉得它的根茎不错。这两种由同一种食材衍生出来的不同的饮食习惯既体现了彼此文化的差异性,也构成了大家相互了解的基础,这也大概是和而不同理念的朴素体现吧。

  尼日利亚人吃这种“水叶子”是切碎了做汤或蔬菜饼。我用乌塞市场买来的鸭子及水叶子做了个水叶子烤鸭汤面,按中国人清炒时蔬的做法把它炒着吃,觉着也很不错。味道与口感跟“木耳菜”有点像,估计是同一类植物。据说,这种水叶子还富含矿物质和氨基酸,大家不妨一试。

  对于不同风味的食品总是持欢迎的态度,从好奇,到接受,再到结合创新,这种对于多样性的尊重与发扬体现了跨文化、多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一般过程,也体现了外交的基本理念。

  第二种尼日利亚人喜爱的常见蔬菜名叫“凹槽南瓜叶”。从样子看,这种植物应该跟南瓜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它的名字就有“南瓜”二字,而且你在市场上说要南瓜叶尼日利亚人也会明白你想要什么。我们暂且不理会“凹槽南瓜”这个枯燥的植物学含义和来由。我要说的是,我在网上看到了好多中国学者的论文,都说这种叶子是“优质的植物蛋白”,有各种各样的保健作用和生理功能,所以希望能在中国引种。其实,外交也好,民间交往也好,只要大家往来多了,自然就互通有无了,自然就相互分享好的东西了。

  我用凹槽南瓜叶子做了个炒饭,饭是放了尼日利亚的黑眼眉豆做成的,感觉这种做法会比较类似于尼日利亚人的风格。这种叶子口感很不错,营养就更没说的了(百度一下有惊喜),建议在尼的朋友可以作为常备的叶子菜。至于价钱嘛,因为尼日利亚卖菜不用秤,各种尼日利亚蔬菜,买两百奈拉就有一把了。这一“把”有大有小,关键全看RP。

  中非交流,文明互鉴,说起来是个大事情,但有时候可能就是用非洲的蔬菜和豆子做一盘好吃的中式炒饭,每个人都可以零门槛地践行,零门槛地享受。外交就是这样,身在异国他乡,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可能是一种外交行为,都代表了国家,体现了祖国的形象。同时,他也充分享受了外交带来的各式好吃的炒饭,他的护照,他的签证,甚至是他创业的环境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外交的成果。

  上面这两种苋菜,你没看错,它们确实也是尼日利亚人最常吃的蔬菜之一。我们叫红苋菜的,尼日利亚人叫“拉各斯菠菜”;我们叫绿苋菜的,尼日利亚人叫“非洲菠菜”。苋菜估计是全世界都能找得到的蔬菜,而且品种也丰富。如果说理解需要达成某种共识的话,苋菜可以说得上蔬菜世界的共识,算得上是不同文化、不同国别的人们相互理解的一个基础。

  双边关系,有时候就那么简单,找到共识,然后就有进一步的交往了,然后交流啊,合作啊也会水到渠成。而且,共识是无处不在的,它在我们常去的菜市场里,也在我们的日常的餐桌上。中尼友谊,中非友谊,其实就建立在无数个对于苋菜这样的共识的基础上,所以它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这两种叶子,估计只有广东人知道。第一种叫冬叶,广东人吃的裹蒸粽就是用这种叶子包裹的。对很多广东人来说,这种冬叶的清香是其它各种粽子叶无法替代的。第二种叶子是黄麻叶,就是做麻绳和麻袋的植物的叶子。广东人用黄豆酱炒麻叶或者上汤浸麻叶,是餐桌上受欢迎的蔬菜。

  没想到尼日利亚人也用冬叶来包裹食物,也把麻叶作为常见的蔬菜来吃。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一种说法,为什么尼日利亚人这么喜欢广东,那是因为他们在广东无论是气候还是文化及生活习惯都觉得很容易适应。双边人员交往、文化交流并不是凌空出世的飞来之石,其中也有一个因果关系。在各种细微之处,你总能找到它们的根源与逻辑,也同样可以按照这些逻辑来把它们进行传承和升华。

  最后,说说这种开紫色花的可以当香料的蔬菜,尼日利亚人叫它“阿里贝”。喜欢泰菜越南菜的,应该知道它是无所不在的“九层塔”,喜欢“潮州菜”的肯定知道“金不换炒薄壳”这一经典菜式里的“金不换”。“阿里贝”也好,“九层塔”也好,“金不换”也好,说的都是同一种香料,有资料说这是紫苏(basil)里最耐寒的一个品种。有趣的是,中尼两国文化里,这种同样受欢迎的香料都拥有与男人相关的功效。广东潮州人觉得它可以夯实阳气,而尼日利亚的伊博族人则认为,女人做菜放了这一香料可以“软化男人的心”。

  我也是这种香料的迷恋者,这是电脑里保存的我在家自己种的九层塔的照片。来了尼日利亚后,我看到这种市场上常见的香料,查阅了资料,才知道它的名字叫非洲紫苏或东非蓝紫苏。从这个名字,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第一颗“东非蓝紫苏”的种子可能就是通过肯尼亚或埃塞俄比亚,绕过印度洋,到达泰国,然后到达中国东南沿海的。这一传播的路线,正是我们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

  一颗普通的非洲种子,历经重洋,到了中国,变成了“金不换”,这也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魅力所在。这也正如“糖史”般的源远流长和意义深远。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一带一路”建设,某种意义上就是紫苏种子变成“金不换”逻辑的发扬与光大。在友好、互利、共赢的交流与文明互鉴过程当中,我们正把各种各样普普通通的种子变成各种各样的“金不换”,变成大家都欢迎、大家都获益的好东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cengtaa.com/zzsjbxx/12581.html